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向好

合肥在线2022-01-05  175

导读:湿地,“地球之肾”。对八百里巢湖而言,环湖湿地亦是维系其生态环境的“肾脏”。一湖碧水连天阔。串珠成链,十大湿地犹如一条闪耀的“翡翠项链”,让巢湖焕发勃勃生机。“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合肥驰而不息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大手笔规划建设…

湿地,“地球之肾”。对八百里巢湖而言,环湖湿地亦是维系其生态环境的“肾脏”。

一湖碧水连天阔。串珠成链,十大湿地犹如一条闪耀的“翡翠项链”,让巢湖焕发勃勃生机。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合肥驰而不息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大手笔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构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根据计划,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将于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从建设到管护,再到可持续发展,环巢湖十大湿地进行了哪些积极探索?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加速建设,

再现水清岸绿生态美景

鸟瞰八百里巢湖,宛若心形。

位于“心尖”上的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行走其间,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芦花如雪,候鸟嬉戏,新栽种的旱柳、湿地松长势良好。

“自半岛湿地建设以来,栖息的鸟类就超过55种,野菱、水蕨等重点保护植物越来越多,水质也更加清澈。”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明丹介绍说,该湿地二期工程去年12月完工,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沿环巢湖大道一路向北,南淝河入巢湖口以东,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建设如火如荼。

穿行其中,草肥水美,河汊纵横;极目远眺,生态绿岛星罗棋布,绿水交融。

“我们将原先鱼塘的淤泥清理后,堆放于岛上,既为乔灌木提供养分,又为鸟儿栖息提供空间。”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告诉记者,33个生态渗滤岛已完工32个,目前正在栽种水杉、乌桕等乔灌木和水生植物。

三期项目所在地曾是远近闻名的2814渔场。为解决水体污染问题,2016年,肥东县实施“退耕退居退渔”工程,流转土地近3万亩,让3500多亩鱼塘还于湿地。

绿叶繁花,为水而动。水生植物营造的不只是唯美景观,亦有生态功能。

乌桕、芦竹、荸荠、水烛……在走访环巢湖湿地时,记者发现,乡土植物成了湿地“主力”。“在水毁修复工程中,我们优化了绿化方案,水生植物和陆地植被基本出自《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植物配置正面清单》。”在李家政提到的这份清单里,合肥市结合巢湖区域环湖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提供了乔木类、灌木类、挺水类、沉水类等几十种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

飞鸟云集,鱼翔浅底。目前,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玉带河等9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修复、恢复湿地逾6.2万亩,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随着湿地修复深入推进,也为巢湖休养生息留足空间,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长效管护,发挥生态功能让湿地更富活力

“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濒危水鸟棉凫、“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今冬,巢湖沿岸照旧迎来一拨又一拨的特殊“客人”。

“鸟类监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的宣教馆内,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管文华指着一块数据大屏介绍道。从湿地温度、降水量,到湿地功能分区、动植物种类,大数据平台上一目了然。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管文华表示,作为合肥首个“国字号”湿地公园,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管理、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寻求科技支撑,该湿地公园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科研合作,对湿地公园的植被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重要环境因素、外来物种等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监测好比是“体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湿地生态功能。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合肥还将搭建湿地智慧平台,持续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湿地生态监测,对湿地修复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十大湿地数据共享、行动同步,建立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库和生态预警机制。

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功能的修复,离不开法治保障。近年来,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筑起制度屏障。与此同时,资金保障也靠前发力。“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已投入资金58亿元,湿地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市、县分担机制,湿地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以市财政投入为主,纳入巢湖综合治理项目统一调度保障。”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说。

此外,与当地结对共建也为加强湿地管护筑起一道防线。过去打鱼为生的渔民,如今湿地巡逻“护鱼”。在三河镇滨光村、五合村,由12位村民组成的湿地巡护队,已经在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上岗。

持续发展,

寻找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冬日的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碧波荡漾,水鸟翔集,一派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象。“整个湿地最大的亮点,就是体现自然的元素。”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管文华自豪地说,保留原生态就是美。“下一步,我们设想将湿地生态文化与三河古镇的人文文化融合发展,串联沿途的旅游资源,吸引市民、游客关注湿地、亲近自然。”

马尾河湿地的水生蔬菜,清了水源,又富了百姓;半岛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科普展馆,让市民、游客零距离认识野生鸟类……当下,环巢湖十大湿地结合各自定位,“各显神通”,正在探索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把湿地保护好,就一定能发挥效益。”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周立志认为,在把握湿地自然规律基础上,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周密的管护体系,设机构、强投入,还得配备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以“湿地+”方式,带动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让其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增强百姓获得感。

根据合肥“十四五”林园发展规划,合肥将实行建、管、用结合,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总结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探索“湿地+旅游”,依托三河、半岛、巢湖湖滨等湿地,重点打造一批湿地生态旅游示范点,培育发展生态、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带动环巢湖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我们将继续守住‘退耕、退养、退居’成果,巩固湿地建设成效。”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合肥将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有机统一。

·记者 王蔚蔚·

记者手记

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

巢湖之畔,十大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向好,阶段性生态效应正在显现。

“退耕、退养、退居”还湿,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减少;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重现,市民对自然有了更多亲近感、获得感……

行走环湖湿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幕幕“合拍”的画面,尽显湿地之美,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合肥下大力气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的同时,正在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

绿水青山间,万物生长竞自由,已走进现实。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10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