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榜上有名。迄今为止,合肥将有5个村落跻身“国字号”。除刚刚入选的黄屯老街,还有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巢湖…
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榜上有名。迄今为止,合肥将有5个村落跻身“国字号”。除刚刚入选的黄屯老街,还有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以及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巢湖市烔炀镇烔炀老街、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这些“国字号”传统村落,展现了合肥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淳朴的民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村落古建筑风貌、民风民俗得以完整保留。如今,合肥将有5个“国字号”传统村落,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巢湖市烔炀镇烔炀老街、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沿着一条条悠长的青石板,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老街和老村的故事。
俯瞰黄屯老街 庐江文旅 供图
黄屯老街:一品千年古村落的文化韵味
前不久我市刚入选第六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黄屯老街,地处庐江县东南部,隶属于龙桥镇,三面环山,一面临圩,黄屯河在黄屯老街的西面紧邻黄屯老街流过。黄屯,因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穰在此屯兵而得名,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流长,村内传统风貌建筑遗存较为丰富。除了获得“国字号”传统村落的荣誉,2015年黄屯老街还被列入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名录,并荣获合肥市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之一;2018年“老街晨曲”评为庐江新八景之一。
青条石街沿,鹅卵石街面,特色竹器手工作坊、铁匠铺、木匠铺、地道传统美食店铺等商铺林立,是黄屯老街给人的第一印象。
黄屯老街内的集市 庐江文旅 供图
黄屯老街始建于东汉时期,明朝时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据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时有人口1200多人。雍正八年(1730年)一场大火将黄屯老街大部分民房吞噬。之后,黄屯老街重建,重建后的老街改为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店面近200间。白墙黛瓦的临街门面,高大的马头墙,前店后坊,是典型的江淮民居。
东汉末年黄穰起义,兵败庐江,后人为了纪念黄穰,便取地名黄屯。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当年四越巢湖不成,并一度与大军走散,将士们四处追寻,后在一座小桥上与魏王会合,故名汇君桥。抗日战争时期,吴家大院原是中共桐庐县委活动的临时办公场所,后为黄屯地区游击队的驻扎地。
老街里的茶馆和点心铺很多,黄屯大饼、黄屯大米饺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央视10套《味道》栏目曾对黄屯大饼进行过专题报道。还有黄屯牛蹄、笋干烧肉、野生菌菇、东汉汤条等特色美食。
黄屯老街的竹器店 庐江文旅 供图
1800余年来,古街黄屯名闻遐迩,是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外面的物资及圩区的稻米通过长江、西河,再经黄屯河到达黄屯老街,销往山区。而黄屯山区特有的资源,如竹器、木器、木材、山货、茶叶、药材等,也在黄屯囤积,再经过黄屯河销往各大城市及圩区,供人们所需。
如今,老街内集市零散分布,规模较小,主要有竹器店、百货店、铁匠铺、理发店等。经营的品种大多数是本地的产品,有竹篮、竹椅等竹器,还有大米、茶叶、笋干、蕨菜、菱角、莲藕、山粉等特色农副产品。黄屯竹器驰名一方,江北一带流传这样的一句古话:“本钱轻,上黄屯。”指的是黄屯的篾器。黄屯的篾器种类繁多,既有适合圩区用的大条把、稻箩、畚子、围子,又有适合农村用的竹床、竹簟、竹席、簸箕、筛子、囊子、淘米箩、粪箕、篮子、竹椅,还有适合城市用的竹凳、竹摇窝桶、竹躺椅、老头乐等一些竹工艺品。
黄屯老街的龙灯展示馆 庐江文旅 供图
中街的清代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张长江艺术馆和龙灯展示馆都是维修后投入使用的。张长江艺术馆里的竹艺和微雕堪称一绝,全竹折扇《和鸣图》获世界基尼斯纪录。竹艺三绝开先河,多次获得大奖。
龙灯展示馆的龙灯是板龙,仅供观看,而舞的龙灯是重新扎起来的,每年春节开始舞龙到二月初二龙抬头,龙灯所到之处,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居民们纷纷打开自家大门,放鞭炮接灯。
聚贤阁(方何宗祠)三进五间气派庄严,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所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易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族人生姓何,死后复姓方。2015年方何后人集资重建。
老街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除黄穰、厉僧、伍乔外,还有王景、何瑚、何家驹、何乘鳌、何立朝、张哲舆、陶尧昆、刘勤甫等名人,在商业、教育、军队建设、文化等领域为黄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街不老,曾经圣贤铸辉煌,如今众人秀华章。黄屯老街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
洪家疃“九龙攒珠”古村落 巢湖文旅 供图
洪疃村:实现了合肥中国传统村落“零的突破”
2014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局联合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成功入选,实现了合肥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零的突破”。同年,洪疃村还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洪疃村又称洪家疃,位于巢湖北岸西黄山南麓,是“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故里。村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村庄面积135亩,属山地村落。洪疃村有极具智慧的“九龙攒珠”形制,“和平将军”创办的乡村师范,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相隐寺,明代庄氏居住时留下的“庄氏井”,还有原汁原味保留的洪氏古祠堂。张治中先生创办的黄麓师范坐落其中,村庄文风浓厚、民风淳朴,素有“文化之乡”之称。
洪家疃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洪氏家族源自古徽州府歙县的桂林村。元末至正年间,洪姓一位叫做德公的祖先中了进士,可他在上任的途中,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打进了徽州,德公只得携家眷逃亡。他们逃至古巢州府的西黄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的黄麓镇洪家疃村附近,在此繁衍生息。
洪家疃原名徐家坝,这里曾经是一座水坝,坝下有看护的村庄,由徐、黄、庄三大姓组成,后庄氏举家迁出,洪氏才得到了迁入的机会,随着洪氏宗族势力的壮大,村庄便改名为洪家疃。
洪家疃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建筑——洪家祠堂,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洪氏祖籍地徽州的建筑风格,为江北罕有的高规格徽式宗祠,被誉为江北最美祠堂。
据洪氏宗谱记载,村中的洪家祠堂为德公后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24年进行了重修,宗谱上有祠堂完整的建筑结构图。洪家祠堂是洪家疃古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景点之一,是洪家疃村庄的灵魂,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居高远观洪家疃,整个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落与群山相依。走进村子,农家院子三五一组“抱”在一起,围绕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开。村民的房子两侧均有大门,大门一般都有所偏斜,偏斜后形成的门厅平面接近梯形。
村庄建筑风格因独特的排水系统“九龙攒珠”而著名。村中有九条大巷,每巷一条明渠,每逢下大雨,巷中的水便会滚滚流入清水塘,像九条龙在戏水,被百姓形象地称为“九龙攒珠”,也是巢湖北岸村落独有的建筑格局。
张治中故居位于洪家疃村,建于1927年。原有5间4进6厢共26间房屋,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花岗岩匾额。室内按当年的原样陈列着张治中将军的生活用品。1988年6月,张治中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家疃古村落最著名的是黄麓师范学校。黄麓师范是由张治中先生于1933年创办,是省内一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师范学校,安徽省师范教育的创始。校区内修缮的桂翁堂、大礼堂、科学馆、思源堂四栋历史仿古建筑,均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格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04平方米。1928年至1929年先创立黄师附小一部(在洪家疃村)和黄师附小二部(在张家洼村);1932年创立幼稚园,从而在巢湖之滨、黄山之麓,形成了从幼稚园到小学到中等师范的完整乡村教育体系。
北闸老街 巢湖文旅 供图
北闸老街:环巢湖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2019年,住建部联合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此次安徽省有237个村落入选,而合肥市也有3个村落成功上榜,分别是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巢湖市烔炀镇烔炀老街、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
3000多年历史的古柘皋,为江淮名邑,曾以“矤叴(shèqiú)”之名刻记楚简。柘皋,古称“橐皋”,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唐置橐皋镇,属巢县;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一条古老的石梁河,今称柘皋河穿镇而过。在河两岸有着桥西街和北闸街,是有着历史的柘皋老街。
北闸老街建筑以徽派见长 巢湖文旅 供图
柘皋镇北闸老街位于柘皋镇中心地带,长230米,宽80-115米,街道宽4-4.5米,古建筑民宅约600余间。古街建于明末清初,建筑以徽派见长,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雕刻犹在,风格清新典雅,工艺精湛,造型逼真,两层多进,古井通水、透光、排水功能俱全。杂货铺、裁缝店、酱坊、当铺、酒坊、药店、米行等,形成了北闸老街上的老商字号,譬如李鸿章当铺、恒记号南北货、胡德成缫丝店、陆记窑货坊、宋记糖坊、王记染坊等。在老街的中段是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建于1870年前后,即清同治、光绪年间,距今约有150年历史。这里独特的地域早茶文化,闻名遐迩,其中最有名的“四大件”分别为凉拌干丝、响铃锅巴、鸡蛋锅贴、炒面片。
2013年,柘皋北闸老街被列入合肥市环巢湖旅游规划。2015年北闸老街开始启动修复工程。2016年北闸老街入选第二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北闸老街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承载着岁月与沧桑的北闸老街终于重生再现,如今已是环巢湖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 巢湖文旅 供图
烔炀老街:长长街巷蕴藏着传奇故事
烔炀镇地处烔、炀两河交口,河水汇入巢湖,故取名烔炀。据康熙巢县志记载,烔炀古镇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烔炀因水运便利,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街景繁荣。盛极时,烔炀曾有南北主街、东街、桥东小街、南头小街和查家巷、李家巷、刘家巷、金家巷、巴家巷、罗家巷、徐家巷等四街七巷。
烔炀老街为丁字形,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50米,现存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商铺300余间。老街在清末最为繁华,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交易繁荣。烔炀老街中闸口有一座苏式建筑可不一般,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验农民文化馆旧址。1950年,当时皖北行署利用黄麓师范师生力量,选择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的烔炀镇建立此馆,主要是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扫盲及培养一批文化干部。
踏着青石板,走进烔炀老街,青砖青瓦木槽门,从二楼阁楼的屋檐上悬挂而下的一串串红灯笼让有些沉闷的古街生动起来。
古街里的大部分建筑为二层楼阁,唯有黄泰丰布庄为三层。晚清和民国时期,镇上有京货店300多家,有“祖一元”“亿泰和”“长春园”“清河园”等一批知名老字号店。
在烔炀老街东闸口墙上,镶嵌着一块清朝同治七年八月初一的县衙公告,即“正堂陈示”碑,其上刻有关于禁私宰耕牛、禁开场聚赌、禁开设烟馆等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告。如今,这块碑石已被玻璃保护起来,作为珍贵的文物,让游客对当年镇上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
烔炀当年的盛况,从李鸿章在此开设当铺可见一斑。
烔炀老街李鸿章当铺位于老街东街,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由李鸿章五弟李凤章的儿子李大海在此经营。当铺徽州三雕十分精美,排水系统独树一帜,当铺营业厅保存最为完好,曾号称“江淮第一当铺”。
古韵悠长的张疃村 杨钧 摄
张疃村:诗意飘逸的传统古村庄
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位于西黄山南部临湖地区,南抵巢湖北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张氏宗祠地处村北部,始建于民国时期,空间高大,用料讲究,雕刻精美,并由后人修缮维护,保存较好,是村落宗族活动繁盛的历史缩影,也是张疃村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张疃村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庄,而且“诗意飘逸”。《湖村十景记》诗歌描述了村庄十四处景点,《祖茔八景诗》记述了祖茔周边的独特美景。两组诗作语言精湛、朴素通俗,交织着深深的乡情。我们从中可以吟出一种极富乡土民俗的古朴与淳厚。
六百多年前,张氏始祖元一公为避元末之乱,带着家人乘着船从江西豫章迁徙到现在的张疃村,选择一处形似燕窝的水塘边高地定居建村。张元一是个有文化、有实力、有远识的人,他说:“占几,独早观变,最先由唐沟之西迁巢湖之北,厥阴阳,瞻其向背,树万柳于高门,植三槐于爽垲,爰居爰处,我理我疆矣。”他按照故乡“九龙攒珠”的格局建起村庄。
“九龙攒珠”就是按照一村有九条巷子布局,围绕村中心的燕窝水塘形成一个整体建筑,九条巷子的明沟全部通向水塘,天下大雨时,九条巷子的水犹如九条巨龙流入到水塘中,水满后再通过暗沟流向村边其他塘蓄水以备灌溉田地。康熙十二年《巢县志》中载有巢西黄麓地区有八个疃,张疃村不仅榜上有名且十分著名,其中一个独特的原因就是村中有一个“九龙攒珠”的建筑。经过几百年的沧桑,村庄总体格局没有变,古老的村舍与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巷道纵横交错,绿树成荫,在阳光的照耀下,与“九龙攒珠”浑然一体,熠熠生辉。
村庄“燕巷抱其左,军岗翼其右,大小二港,巧溪芦溪,诸水曲曲环绕……”美丽如明镜似的巢湖与之咫尺相距;朦胧的尖龟孤姥四山像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缥缈的云烟中向村庄拱揖;站在岗头可以眺望渔帆点点,耳闻桨橹声如雷廷轰鸣;沿湖美景四时而异,气象万千,犹如人间胜境。
“春夏则稽田,秋冬则举网。”每年春夏季节抓紧耕种,到了秋冬季节又转入到以捕鱼为主。农闲时“书声彻午夜”,整个家族人丁兴旺,文风兴盛,代代相传。据张氏宗谱记载,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距今已有230余年),第十四世孙名为“湜”,字辈排行为“朝”,家庭排行老三,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根据族人要求,他把全村的美景用五言和七言诗的体裁创作了《湖村十景记》和《祖坟八景诗》。两组诗作记述了全村概貌和特征,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念。
《湖村十景记》描述了村庄十四处景点。他从每个景点的外围环境开始,由远及近,用动静相衬的写法,按照山脉、河港、池塘、巷道、树木之顺序概述了张疃村的地理特点和位置,还叙述了村里“大港在左,小港在右,明末曾殪寇于此”。对位于村中心的“九龙攒珠”的“甘塘”作了重点描述。塘在村中,沼堤植柳,风吹柔条舞,絮飞、莺啭、烟浮……此情此景让人联想翩翩,极为奇妙也!在“甘塘”附近,至今还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商业街,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合报全媒体记者 秦鸣 通讯员 左红 何华 大鹏 方华 杨钧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1038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主题数 15591 | 今日评论 0 | 今日主题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