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合肥居全球“科技集群”排名第55位,较上年度大幅提升18位。
排名的进一步提升,与合肥加快实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合肥市持续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合肥抓前沿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科学装置被称为未来科技竞争中不受制于人的“重器”。就在很多城市想要进入大科学装置竞赛的时候,合肥已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12个,呈集群发展之势。
今年8月,位于科学岛上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超越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
作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新型研发机构对于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重组,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合肥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激发创新动能。
日前,总投资18亿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出任首任院长,吴曼青等8位院士领衔,汇聚全球“帅才型”人才。截至目前,合肥已拥有新型研发机构35家。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一座城市,创新的活力从哪来?合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要答案。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为了激励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攻关,合肥推进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对科研经费使用充分放权,让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经费,不仅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调动了科研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成立市委科创委、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合肥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促进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今年7月,合肥面向全球揭榜挂帅,“悬赏”近8亿元求解325项技术难题。“我们对标国际一流技术指标,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
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4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10所在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把成果“宝藏”挖到市场,在合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今年1~10月,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转化成立企业180家。
“我们还打造‘科里科气’科创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展示、互动、对接平台,帮助优质项目获得投融资支持,加快转化应用。”该负责人说。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今年以来,合肥加快建设各类孵化转化载体,累计建设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集聚创客5万余人。
缺乏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之一。今年5月,合肥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为在肥初创科技型企业及优秀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扶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合肥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上市企业”的培育梯队,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合肥平均每天新增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全市累计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6户。
“今年我市国家高企预计总数突破6000户。”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合肥坚持引培并举,探索科技招商模式,既招龙头企业,又招引优质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加快形成科技企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合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同时,优化为企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会,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的精准对接,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需求。
·本报记者 葛清政·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1049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