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有个安徽,作为长三角的“上进生”,安徽一直在奋勇争先。安徽有个合肥,近年来抓产业成绩亮眼,引来全国不少城市登门取经。合肥有个长丰,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逆袭为全国百强县,被誉为中国县域经济的一匹黑马。长丰有个下塘,千年古镇、农业大镇,在长…
中国有个安徽,作为长三角的“上进生”,安徽一直在奋勇争先。
安徽有个合肥,近年来抓产业成绩亮眼,引来全国不少城市登门取经。
合肥有个长丰,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逆袭为全国百强县,被誉为中国县域经济的一匹黑马。
长丰有个下塘,千年古镇、农业大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蝶变为工业强镇。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小人物的命运转折真切反映大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故事就从陶氏父子说起……
01烧饼人生
木工老陶没有想到,人到中年后吃上了“烧饼饭”。
眼下江淮大地已是寒冬,彩云之南仍如春天。昆明街头,一家下塘烧饼店生意很俏。壮实的丈夫打烧饼动作娴熟,苗条的妻子招呼顾客礼貌周到。两口子配合默契,天天从早忙到黑。
老陶夫妇
店主叫陶明,1975年生,安徽长丰人。一个长丰人,咋会在昆明卖烧饼?这要说到老陶的家事。
陶家兄弟三人,陶明行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陶明小时候,长丰还是国家级贫困县。陶家种着十来亩农田,一年忙到头,挣不到几个零花钱。靠土里刨食给三个“光头”盖房娶媳妇,一个字,难!
像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陶明初中毕业后,升学无望,招工无门,就拜师学艺干起了木工。三年出师,东闯西荡,最后落户云南昆明,娶了位当地姑娘,生下三个娃。
木工收入低,工地上揽活,看天气吃饭,月收入千把元,勉强够糊嘴。
2017年春,一个雨天,正在家中“赋闲”的老陶接到一个电话,未曾想,命运就此改变。
打电话的是大哥,告诉他一个信息:老家长丰有一个扶贫项目,教打下塘烧饼,包教包会,还免费。
下塘烧饼者,地方特色小吃也,远近闻名。长丰籍作家裴章传《下塘烧饼记》中说,此饼大有来历。史载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激战逍遥津,败退下塘。暮色苍茫,曹军饥软如泥,仍不敢明火起灶,便将军锅倒扣,以草木烤饼,香飘三街。曹军饱食,士气大振,展开反攻,转败为胜。曹操大喜,取名“下塘烧饼”,相赠街头人家,从此传入民间。
老陶不知道这个掌故,但他对家乡的下塘烧饼自然不陌生,外焦内软,香味扑鼻,味道好极了!
大哥说的烧饼事陶明动了心。上网一查,办烧饼学校的叫葛德贵,事迹上了央视。都说人到中年不学艺,迫于生活压力的老陶,还是买票回乡投师学艺打烧饼。
再说葛德贵。下塘烧饼是高山打鼓——名声在外;下塘镇几条街,葛德贵的烧饼又挂头牌。他的手艺得到舅爷爷杨久聪的真传。2010年,葛德贵走出下塘镇,来到合肥开店,生意火爆,年收入五六十万元,像他打烧饼一样——易如反掌。
好好的老板不当,怎么当起了培训学校的校长?
葛德贵的命运也与一个电话有关。
老葛清楚地记得那一天,2016年4月16日,他正在打烧饼,家乡镇长打来电话,说县委书记找他。
我一个打烧饼的,没有文化,非亲非故,县委书记找我啥事?老葛一肚子问号。
见面一聊,书记很和气,像邻家大哥。话题围绕烧饼展开,越聊越投机,越聊越深入。最后书记亮明来意:请他出山当下塘烧饼协会会长兼烧饼培训学校校长,教会更多的人打烧饼,尤其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葛德贵的笑容僵住了:过去打烧饼,和面都要背着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咋办?
书记并不着急,问葛德贵两个问题:你的师傅是谁?师傅的师傅呢?
师傅是杨久聪。至于师爷姓啥名谁,不知道。
“对呀!你教会了人家打烧饼,有碗饭吃,哪个人提起筷子能忘记你葛师傅的大名呢?再说市场大得很,不要保守嘛。”书记还承诺,只管免费培训,经济上不用考虑,政府会出台配套政策给予奖励。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席话让葛德贵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比个人发财更有价值!
解决愿意教的心结,还要解决如何教的方法。
浙江缙云烧饼,鼎鼎大名,年产值数十亿元。县里还两次组团带领各方专家奔赴缙云考察交流,看人家浙江人怎样打烧饼。考察归来,葛德贵眼界大开:原来烧饼不仅是小吃,还是品牌,还是产业,还是文化,市场果真大得很呐!
有县里撑腰,葛德贵关闭了合肥的烧饼店。2016年11月20日,下塘烧饼学校正式挂牌,葛校长走马上任。每一名出师的徒弟他都登记造册,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密密麻麻,厚厚几大本。六年下来,葛德贵的嫡传弟子已有5000多人,再传弟子难以统计。一批批学员进来,一家家烧饼店开张,下塘烧饼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万千农户因此脱贫致富。
陶明学过木工,现在改打烧饼,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都凭手艺吃饭,要想学会学好学精,就要不怕苦,肯动脑,脱层皮。
陶徒弟学得虚心,葛校长教得上心。20天后,陶明出师。葛校长扶上马,送一程,临别时谆谆告诫:“打烧饼三分上手,七分下手,关键在和面。一年四季,温度不同,和面有讲究。遇难题找师傅,视频上我给你指导。”
老陶的下塘烧饼店,就是这样开到了昆明。
老陶的烧饼店
02有凤来仪
烧饼生意好,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不费事,老陶早有盘算:让志强也打烧饼。
志强是家中的老二,“90后”。老陶的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在深圳做生意。干厨师的志强接班最合适。
可是,志强志不在烧饼,在汽车,准确地说,是比亚迪汽车。
老陶没想到的是,做父亲的他,败给了比亚迪——无论怎么劝,志强就是不松口,一门心思要干他的比亚迪。
比亚迪咋会落户到下塘?故事曲折而动人。
古镇下塘位于长丰中部,人口10万,原是农业大镇,虽有几家砖瓦厂、磷肥厂,但“个头”都不大。脱贫攻坚路上,下塘人办过龙虾节、打过烧饼牌,为乡村振兴不断探索新路。
此时长丰完美逆袭,由“国定贫困县”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四句话概括其发展路径:一心谋发展,一路向南干,一招(招商)走天下,一业(工业)定乾坤。长丰有亮点,亮点是北城。如何实现从一点亮到全局红?越干越精明的长丰人,紧跟合肥产业布局谋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又走出一步妙棋:打造下塘产业新城。县城、北城、新城,从“双城记”到“三城鼎立”,下塘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再说比亚迪。传统燃油车,欧美日老大地位一时难以撼动;新能源汽车,大家同步起跑,中国抢占先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战新产业的佼佼者比亚迪生逢其时,如日东升。高手对弈,紧盯棋盘,慎重落子。比亚迪高层相中产业链齐全、兼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理优势的合肥。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蓄势待发、作为“备胎”的长丰下塘笑到了最后。比亚迪和长丰,一“试婚”,就试出感情来。一期项目顺利投产,二期、三期项目正快速推进,比亚迪整车及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都将落子长丰。
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善于“弯道超车”的比亚迪,却挺佩服长丰人的速度: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看似简单,其实涉及诸多繁杂环节。面对比亚迪人的将信将疑,下塘镇立下“军令状”,制定“路线图”,划定“时间表”,明确“任务书”。挂牌督战,办公室变身指挥部;机声隆隆,大工地竟是不夜城。从签约到开工,42天;从开工到第一辆整车下线,10个月!去年荒草地,今日汽车城。董事长王传福点赞:“比亚迪其他企业投产没有这么快的。”领兵督战的下塘镇党委书记樊邵斌,2022年7月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炫酷的汽车、上市公司、五险一金的保障,比亚迪来到家门口,对陶志强们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打烧饼的老陶在争夺下一代上,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2022年3月,陶志强如愿以偿入职比亚迪,干汽车防水性能检测。志强一进比亚迪,就被选派到西安,两个月高强度培训,“相当于上了次大学!”志强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技术,还领悟到什么叫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中国人本来就不笨,一学就会。如今,下塘镇1500多名农家子弟,在比亚迪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干得如鱼得水。陶志强现在是“全能工”,颠勺的手干起密封胶来一样炉火纯青。
凤凰落下塘,百鸟齐翔集。中创新航、双杰电气、合美偏光片、鸿路钢构等大企业,个个如雷贯耳,纷纷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今年全镇产值预计超过220亿元,明年一批大项目投产,定当突破千亿元,安徽首个千亿产值镇呼之欲出。”樊邵斌书记底气十足。
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整车下线仪式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千亿产值,由人创造。今年2月,被评为长丰县“金牌店小二”的镇招商局长张志军,当上了社保所负责人。
从台前到幕后,一点也不轻松:陶明时代,想去工厂上班,难上难;志强时代,这么多大企业落户,敞开大门要人,未来仅一个比亚迪就将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长丰本地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社保所与企业联手,进社区、去职校、忙推介、扫楼道,疫情之下,连摆几个月的“招工摊”,线上线下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为民解忧,为企服务,张志军当“红娘”——累,并快乐着。
长丰年轻人,纷纷“凤还巢”。刘畅——下塘烧饼协会副会长陶胜利的女婿,辞职返乡,现在比亚迪装配车间干组长,妻子将生二宝,事业家庭都能兼顾,刘畅越干越“流畅”。
54岁的余梅,10年前爱人脑溢血卧床不起,两个孩子,当时小的才十几岁,余梅觉得天都塌了。现在好了,张志军将其推荐到中创新航干保洁,月薪3100元,家门口上班能顾家,爱人吃低保,两个孩子都有稳定的工作。住进宽敞明亮的回迁楼,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梅一家岁月静好。
03古镇蝶变
到底放心不下儿子,今年盛夏,老陶回到阔别五年的故乡下塘。
这一趟回来,老陶惊讶得大张嘴巴,半天合不拢。
只见宽阔笔直的道路四通八达,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大车进进出出,现代化的厂房一字排开,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的公园风景如画……今日古镇,颠覆了老陶记忆中的所有印象。
老陶感叹道:没有想到,我这个“老下塘”认不得了新下塘!
志强依然忙,爷俩见面要预约。因为订单多,供货跟不上,志强难得有空闲时间陪老爸。“你竟然比我打烧饼还要忙!”老陶打趣小陶道。
没有儿子陪同也好,自己慢慢走,细细瞧。这一瞧,老陶又瞧出许多新门道来。
下塘的房子很好租。家家房源紧俏,房价水涨船高。下塘的工业化,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房租收入,对富裕人家,是锦上添花;对相对困难家庭,则是雪中送炭。金店社区东庄组裴文毕老两口,老汉78岁,重度残疾,末征迁前,靠77岁的老伴秦久文劳动维持生计。现在老两口办了失地农民保险,每人每月领到837元,基本养老金220元,重度残疾一年补贴3000元,加上每月出租房屋500元。老两口“两不愁三保障”彻底解决。
下塘的餐饮很火爆。夜晚的下塘镇灯红酒绿,流光溢彩。仿佛一夜间,镇上冒出了近40家烧烤店。喝啤酒,吃烧烤,年轻人最时尚。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下塘老居民感受到了什么叫城市夜生活。老陶留意到,外来年轻人爱吃下塘烧饼,回家探亲不忘捎带下塘特产,烧饼是首选。
下塘的干部很亲民。现在的下塘政通人和,工业强,百业兴。老陶虽然不在家,但亲友告诉他,下塘征迁力度之大,牵涉人口之多,前所未有,但整体上较为和顺,没闹什么“动静”。老陶深知,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说明政策公开透明,干部公道正派,百姓深明大义。老陶还看到街头悬挂的暖民心十件大事公示牌,找工作、学厨艺、看牙齿、请家政,甚至家中宝宝没人带都能打电话,政府职能部门专人为你张罗。“这才叫关心到家了!”老陶笑着说。
当然,老陶没有忘记登门拜访把他领到致富路上的葛校长。师徒二人点了几盘家乡菜,就着下塘烧饼有滋有味地喝起来。两盅酒下肚,葛德贵打开了话匣子:“我想让儿子礼智打烧饼,接我的班,可他死活不同意,说是现在机遇多,趁着年轻多闯闯。随他去吧。”
嗨!没想到师傅也有此“心病”。师徒二人对上了心思,瓶中酒不觉见底。
04人勤冬早
过去,下塘人有“猫冬”的习惯。
这个冬天,下塘“醒”得特别早。
天刚蒙蒙亮,比亚迪公司门前,公路两旁就停满了员工上班的汽车,绵延近千米,蔚为壮观。
一边是上班的车流,一边是下班的人流。一个白净的小伙子骑车出了厂门,迎着冬阳往家赶。他就是陶志强,家中的爷爷奶奶做好早饭等着这个大孙子。
爷爷今年79岁,耳背,但身体硬朗。陶家所在社区目前尚未征迁,爷爷奶奶还种着13亩农田,“连林中空地都种上了油菜”。当然,现在种田挺轻松,犁田耙地收割,都是机械化,打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平时只是看看水、除除草”。
因为志强上夜班,为让他白天补觉,傍晚时分我们才到陶家采访。恰遇荷锄归来的爷爷奶奶,老两口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一年的劳动成果:金黄的稻谷垛码有一人多高,南瓜、山芋、花生、油菜籽,样样都有,二层小楼内到处大一堆小一堆的。“加在一起,万把斤不成问题!”庭院中鸡鸭成群。咦,哪来的咕咕声?原来还养了鸽子。
说到孙子,老两口赞不绝口。奶奶说:“志强从小在我身边长大,懂事,孝顺,能干,上个月就拿了7500元工资,顶我们大半年的收入。”孙子在家门口上班,单位有集体宿舍,但他愿意回家住,上下班骑电动车,15分钟就到。二老平时由孙子照应,在外工作的儿子们都放心。
陶明,陶渊明,只是一字之差!站在陶家衣食丰足的庭院,让人一下子联想起历史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化名人陶渊明来。吾辈突发奇想:辞官不做的陶县令如果穿越到今天,见到眼前这一切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写出一篇《桃花源新记》?
进而又想到,爷爷奶奶种农田,陶明夫妇干餐饮,志强进厂造汽车,祖孙三代,定位明确,各有分工,青年意气风发,中年踏实肯干,更有老骥伏枥,这不就是陶家版的三产融合发展吗?
返回时,路过金店雅苑——下塘镇最大的回迁安置小区。临近冬至,天黑得早,还不到下午6点,几十栋小高层已是万家灯火,小区大门口迎来了下班的人潮——这些曾经的庄稼汉、农民工,如今是各大企业生产线上的熟练工,甚至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乡村振兴,如何振兴?产城融合,怎么融合?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实际,解答这道新时代的必答题。我们似乎从下塘身上找到了一个解题思路。激动之下,吟诗一首:
擘展宏图古镇筹,战新产业作龙头。
当年种稻养虾地,遍起千家研发楼。
文字 | 邢志鸿 苏龙鹏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1769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主题数 15591 | 今日评论 0 | 今日主题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