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一家亲

合肥在线2022-01-24  181

导读:兴安盟各中小学校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多年来从娃娃抓起。(兴安盟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张丽娜、王靖、王雪冰   兴安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创之地、实…

   兴安盟各中小学校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多年来从娃娃抓起。(兴安盟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张丽娜、王靖、王雪冰   兴安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创之地、实践之地、成功之地,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活着41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连续两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走出了一条具有兴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石榴花朵朵绽放

7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内蒙古始终保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这一伟大成就,是全区各盟市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取得的,其中兴安盟就是一个生动写照。   兴安盟周边有一盟两市三省一国,汉族、蒙古族、满族等41个民族同胞在此生活,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46.8%。“多年来,盟里从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政治高度把握和谋划民族工作。”兴安盟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李国宏说。   她介绍,兴安盟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活动,创新成立“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835个覆盖盟旗乡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大力实施城市社区“石榴籽计划”和农村牧区示范典型“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互助行动和“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曾有“内蒙古最穷地”之称的兴安盟,此前有10.5万名贫困人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少数民族人口。为带领各族群众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多措并举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难题,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民族、一名群众掉队。   蒙古族农民韩德喜曾是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爱国嘎查的贫困户,他和老伴体弱多病又缺乏养殖经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俩通过“菜单式”扶贫模式购买两头牛,多年来依靠“大牛生小牛”循环发展,如今成功脱贫摘帽。在兴安盟,像韩德喜一样摘掉穷帽子过上小康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胜枚举。   加强民族团结,兴安盟多年来坚持以发展为总钥匙:坚持小财政改善大民生,近75%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乌兰牧骑宫、盟蒙中医院、科技馆等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或正在建设,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4个特色村寨入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84%;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今,兴安盟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个贫困旗县市、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速全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大关,比“十二五”初期翻了一番。兴安盟各族群众如同一朵朵石榴花,竞相绽放,各美其美,成为内蒙古大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兴安盟只是一个缩影,多年来内蒙古共享国家发展红利,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初,全国齐心协力建包钢,结束了内蒙古没有工业的历史;发展中,内蒙古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京蒙对口帮扶20余年,内蒙古各项事业得到全面支持。发展的红利转化成为各族群众心中满满的获得感,让他们对安定团结倍感珍惜。  石榴籽紧紧相拥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书写过“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一直被誉为“模范自治区”。在这里,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各民族之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和学习,大家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兴安盟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李国宏介绍,各级干部率先垂范,用真心与温情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各族群众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8年,汉族干部赵志强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来到蒙古族群众聚居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哈日础鲁嘎查。他用加拼音的方式自学蒙古语,很快融入当地蒙古族群众中。2019年,他帮助嘎查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棒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一万多元,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蒙古族检察官春华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检察院从检20余年,足迹遍布农田牧场。她用流利的蒙汉双语传递司法温度,接待来访群众4000余人次,办理各类案件600余件,化解社会矛盾400余起,将公平公正的司法服务带给辖区各族群众,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检察官额吉(母亲)”。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这样的民族团结故事像牛羊一样遍洒。   李国宏说,兴安盟以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为着力点,强化创建手段、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全盟6个旗县市开展民族工作互观互学互比活动。“在民族工作中,各地、各单位比学赶超,打出了平等互助共繁荣组合拳,画好了民族团结同心圆。”   “城市社区开展民族美食百家宴、邻居节活动,增进了各民族邻里之间的交往;农村牧区引导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各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植养殖技术,携手共同走上致富路;学校紧紧围绕10项主题活动,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边防部队积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李国宏一一举例说。   这些工作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一大批典型也随之产生。截至目前,全盟有9个国家级、37个自治区级和174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蒙古族“草原绣娘”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彦敖包嘎查等一个个先进典型,不断引领兴安盟各族群众奏响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进一步铸牢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像兴安盟一样,内蒙古各盟市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一和自治、民族和区域结合起来,为内蒙古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  石榴树根深叶茂

在多民族聚居的内蒙古,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脉。这些年,内蒙古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全区各地深入提炼阐释草原文化中崇尚自然、守望相助等理念,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养分。   多年来,兴安盟把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兴安精神摆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突出位置,创作了《赞歌》《金色摇篮》等一大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内蒙古形象和兴安盟风采的艺术精品。   乌兰牧骑群舞《金色摇篮》获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最长的蒙古族刺绣长卷”创造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开展“同守祖国边疆、共创美好生活”主题讲故事比赛……   “各地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凝聚作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李国宏说。   在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乒乓球的弹跳声、民族舞蹈的节拍声、各类弦乐器的演奏声,洋洋盈耳。汉族快板、朝鲜族舞蹈、蒙古族四胡演奏,精彩纷呈。兴科社区是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7个民族的共同家园,两万多居民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1.2%。   “我们身属不同民族,但兄弟姐妹们每天在一起生活,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兴科社区科尔沁四胡红歌队队长刘俊芝说。兴科社区2021年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全天候对群众开放,使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在交往中增进团结。   文化认同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科右前旗第一小学有一条挂满画卷的走廊,各种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活动照片和学生书法美术作品琳琅满目,这里是学生们的“石榴籽小课堂”。这所学校98%的学生都是蒙古族。“我们通过各种特色课程和活动,比如制作石榴籽形象的泥塑课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切身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校长散丹高娃说。   同时,兴安盟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盟里将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法治宣传周”相结合,通过“文旅普法轻骑兵”“以案释法基层行”等方式创新学习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亲相爱。   在内蒙古,2400余万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草原上时时处处上演着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进入新时代,兴安盟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认真践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殷切嘱托,为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继续贡献兴安力量。”李国宏坚定地说。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302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