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生活 收入节节高

合肥在线2022-01-25  194

导读:1月19日,湖南省道县横岭瑶族乡浪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安置区的小朋友送上新春装饰品。蒋克青摄(影像中国)1月6日,工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育才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家扶贫车间里赶制衣服。龙元彬摄(人民视觉…

1月19日,湖南省道县横岭瑶族乡浪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安置区的小朋友送上新春装饰品。

蒋克青摄(影像中国)

1月6日,工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育才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家扶贫车间里赶制衣服。

龙元彬摄(人民视觉)

1月20日,江西省石城县铜锣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住房。该安置点安置群众2512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温京燕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版式设计:汪哲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

新的一年,各地从保障增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努力让易地搬迁安置的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编 者

多渠道促就业——

稳定收入更安心

腊月一到,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气温就降了下来。在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棉伙棉伴公司袜子厂,几百台智能织袜机成列排开,同时运转,“哒哒”作响。生产线上,车间班长陈鲜来回穿梭,查机器参数,装织袜彩线。

而3年以前,陈鲜还没有任何织袜的手艺,“以前一家四口住在郧阳区五峰乡,家里地不多,春节一过我和丈夫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陈鲜说。位于秦巴山脉的十堰市郧阳区山地面积占了80%以上,耕地只有10%左右,不少群众日子过得清苦。2018年底,湖北省最大的单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建成,1.5万多人陆续从大山里搬到集中安置点。

住了这么多人,靠什么生活?郧阳区政府选择香菇和袜子作为兜底产业,当年11月,棉伙棉伴公司袜子厂成立,香菇种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迅速建立。“2019年3月,我进入袜子厂上班,从家里步行20分钟就能到,每月能挣6000多元。”陈鲜笑着说,她的丈夫王青峰还在政府安排的技术员指导下承包了3个香菇大棚,年收入有6万多元。

不仅如此,青龙泉社区通过盘活社区厂房、车间和办公用房,出台房屋“零租金”措施,专班协调水电路“三通”,引进翻袜、玩具、农产品加工等“灵活务工”扶贫作坊。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颖介绍,针对有能力、有意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社区还会联系区内企业提供劳动技能培训。

如今,搬迁户在新家站稳了脚跟,找到了致富路。“一家人都在身边,日子比蜜还甜。”陈鲜说。工厂外,不远处的香菇大棚里,王青峰正在采摘新一茬的香菇,盼望着春节能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大中小型安置区发展产业园和新型业态,同时,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经营体,在场地租金、经营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其中,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实现就业1年以上的企业,可按每吸纳1人补贴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更好地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加强配套建设——

完善设施更贴心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移动新村,整齐的楼房林立,远处的黄土地上,背坡处残存着没来得及消融的雪。“生活好多啦,以前在山沟里住,到了冬天连水管都能冻住。”68岁的村民刘芝兰坐在村医务室的门口,晒着冬日的暖阳,露出笑容。

这个村以前在山沟里,易地扶贫搬迁后到了平川地带上。搬迁到新村后,村里有了阅览室、活动广场;再后来,村卫生室“从无到有”,还配备了常驻的乡村医生。“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刘芝兰有什么不适,走不多远就可以找到村医史润珍。

现在,史润珍出诊随身携带一个医疗箱,“以前的医疗箱里是体温计、听诊器,现在的这个小箱子叫‘手提式一体机’。”只见这个“一体机”屏幕如平板电脑大小,侧面有8个接口,“可以实现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测量等诸多功能。同时能实时将数据回传县级医疗中心,碰到疑难杂症能实时在线交流。”史润珍说。每个月,史润珍都上门对村里高龄老人、高血压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随访和用药指导。

阳曲县从2017年开始了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包括搬迁村在内的村级卫生室的新建和改造,加强村医的配备和待遇提升。“我们投资700多万元完成村级卫生室改造。目前,阳曲县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改扩建。”阳曲县医疗集团负责人王海娟介绍。

目前,山西已组建各类医联体80个、省级专科联盟40个,帮扶县级医院166所,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3万所,65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记者了解到,2021年山西省投入15.22亿元进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据统计,山西省安置区累计建设环境卫生设施658个,建设市政公用设施1090个,建设公共服务设施802个,建设“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313个。

强化社区服务——

满足需求更尽心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幸福家园安置区,一场培训很是热闹。河湟刺绣传承人俞兰正为安置区的妇女学员培训青绣技艺,指导数十名学员练习针法均匀和插针平衡。“参加培训的妇女普遍有刺绣基础,我重点在色彩搭配和精细化上做指导。”俞兰说。下一步,俞兰将联系刺绣公司给技艺好的妇女下订单,让大家在家做针线活增收。

“这个培训正适合我!”村民严秀兰是第一个报名的学员,她平时很喜欢做针线活,但此前苦于没人指导,绣品“变不了现”。

利用冬闲,三合镇加大安置区技能培训力度,已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9期,培训850人次。搬迁群众热情颇高,驾驶、烹饪、泥瓦工等实用项目很受欢迎。

幸福家园由三合镇邦业隆、翻身、窑洞、索尔干,庄科村六、七社共四村两社搬迁而组成。据介绍,“四村两社”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6年,平安区采取“离山下川、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统一规划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近年来,安置区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帮助搬迁群众适应、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安置区在幸福家园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整合资源推行“一站式”服务,设置就业指导站、物业公司、电商服务中心、村级事务代办点、党员关系转接窗口,充分运用幸福家园党群服务中心的多个功能活动室,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党员志愿者入户走访了解搬迁群众的生活状况及困难所需,结对联系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安置区还积极开展象棋、踢毽子、广场舞等活动,组织志愿者提供放电影、送学上门等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316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