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左四)工作照
合工大陈清伦、流炜夫妻俩生前合照
合肥“00”后少年张锐洋
近日,记者从合肥市红十字会获悉,随着人们对器官遗体角膜捐献知识的深入了解,2022年度合肥市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实现新突破,较2021年度捐献总数增幅45.8%。
据统计,合肥市2022年度器官、遗体、角膜实施捐献数分别是65例、80例、46例,分别占全省捐献数的65%、40.2%、24.1%;2022年实现捐献总数191例,占全省捐献量39%。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份份“生命的礼物”传递着美好的希望,也是合肥这座城市文明变迁的折射与缩影。
不同的年龄传递着同样的感动
“人民育我终一生,情深似海难回报。愿将遗体捐医学,聊为民利尽绵薄。”去年7月,合肥晚报微信发布了“致敬!合工大这对夫妻令人感动”的内容,两位老人逝世后捐献出遗体和角膜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的事迹让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致敬,“善良之人,始终如一!”“向两位可敬的老人致敬!”
据了解,陈清伦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合肥工业大学水利系总支副书记、合肥工业大学校纪委副书记等职,长期从事革命工作,不怕艰难困苦,奉献了辛勤汗水。流炜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日报编辑组副组长、马鞍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合肥工业大学校医院指导员等职,为新闻战线及校医疗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8年前,陈清伦、流炜夫妻俩共同立下遗嘱,逝后即将遗体全部捐献给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器官的有用部分可用于救治病员,医嘱执行人为他们的女儿陈静怡。“父母说,一定要按照遗嘱执行才是最大的孝”,2014年陈清伦离世,2022年流炜离世,陈静怡遵照父母的遗愿,先后为他们办理了遗体、角膜捐献手续。2014年7月陈清伦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2022年7月13日,流炜的遗体也捐于安医大接受站,用于医学教育、科研事业。
作为老党员,他们带头捐献,以自身做法感染更多人认同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在社会播撒希望。而同样在去年,合肥一名“00”后少年也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决定将来把自己“捐”出去,实现接力。
家住邮电新村小区的张锐洋同学是安徽交通学院大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在这个身份的背后,他还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2022年6月8日下午,张锐洋在小区里红十字会爱心社负责人吴荣坤老人的陪同下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办理了手续,正式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事实上,早在2019年的时候张锐洋就有了这个想法。那时他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6岁的小朋友因为车祸去世,父母把他的器官捐给了有需要的患者。“当时我在上高中,看了新闻后,心里很难过,也下意识地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会这样做吗?”真正做出这个选择,离不开他一直热衷公益的信念以及小区里一群爱心人士的影响。如今的张锐洋在忙于学业之余,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许多爱心活动中都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
遗体捐献者逐步“年轻化”
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实施器官捐献34例,遗体捐献27例,角膜捐献38例,累计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万余名。其中,18到29岁的年轻人已成为“绝对主力”,达21000余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专职副站长付杰已经从事遗体捐赠对接工作数十年,据他介绍,“从2019年开始,捐赠志愿者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初步了解当前志愿者中45岁以下的占比已经超过40%,而00后和90后的占比更是超过18%。”付杰告诉记者,如今,还有不少曾经的受捐者登记成为捐献者,接过了爱心的接力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1990年入职安徽医科大学至今,付杰就和解剖教研室结下了不解之缘,把自己很多时间都奉献给了遗体(器官)捐献工作。2010年初,他临危受命,脱离解剖学教学科研,负责学校的遗体捐献及善后服务工作。回想起那时,面对一切都是未知数的局面,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支持给了他无限的动力。
“我的父亲是一个老支书、老党员,对待遗体捐赠,他认为这是一件大爱的事情。”2015年,父母向儿子表达了去世后把遗体和有用的器官、角膜捐献给国家的愿望,要“在农村带个头”。2017年,付杰的父亲再次严肃地要求付杰为他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可在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刻,风雨昼夜中连续辗转奔波于省内五天五夜,接受捐献遗体的付杰,竟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回忆到这里,他还是忍不住哽咽了。在父亲去世后,付杰和家人按照父亲的遗嘱完成了捐献。
付杰告诉记者,如今,接受站接受捐赠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对遗体捐赠表示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人,“新时代的他们对于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死观、殡葬观等方面也有着不一样的改变。捐献人数变多的背后是社会进步文明提升的表现。”
“这些捐献者中,不少人都是抱着为医学生培养作贡献的想法。事实上,这对于高校尤其是我们医学类高校来说,绝对不是一点点贡献,值得我们所有师生致敬。”付杰说,在医学研究的过程中,“大体老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学校也在开展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相关意识。
2022年是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成立20周年,作为安徽省最早的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累计已接受捐献860例,仅2022年一年就接受107例捐献。
去年合肥新增2万名捐献志愿者
随着大家捐献知识的深入了解,如今越来越多新的志愿者在不断加入。记者从合肥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登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5.1万余名,较2021年底增加约2万名;累计实现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近千例,占全省三成以上。
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等人体组织,是崇高无私的大爱之举,如何办理志愿捐献的登记手续呢?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有意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
首先可以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公众号,进入公众号的志愿登记模块,根据提示完成登记,在志愿登记前请仔细阅读报名登记须知。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站进行登记,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在网站首页点击志愿登记,仔细阅读报名登记须知,填写相关信息。
第三种方式为书面登记,可以去红十字会办公室或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办理登记。也可自己在红十字会网站下载登记表,填写后寄到红十字会办公室。此外,如果志愿者行动不方便,可以打电话预约,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上门提供登记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遗体(角膜)的捐献由地方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开展,因此,遗体(角膜)志愿捐献者还需要填写一份安徽省红十字会统一印刷的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志愿捐献者在申请登记前需要立遗嘱并有直系亲属签字。
此外,工作人员特别提醒,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捐献发生在逝世之后,不会影响抢救和治疗;最终能否实现捐献,需经医学评估并尊重亲属的意见;请将捐献意愿告知家人,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捐献意愿发生改变,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登记者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禁止未满18周岁人登记;严禁虚假、恶意或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登记。
张妍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合爱同行工作室
全媒体记者 唐萌 实习生 田方齐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378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