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上的科技小院

合肥在线2023-05-07  162

导读: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表示欣慰,勉励他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表示欣慰,勉励他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就是其中之一。

苍山脚下,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依山傍水,偎卧在洱海边,从南至北蜿蜒数里。这个传统的白族村落,在2015年1月迎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20年1月,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作出“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

2021年10月开始筹备,2022年2月14日正式揭牌,古生村科技小院已经成为洱海保护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生动缩影。近日,调研组一行走进古生科技小院,院门口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

科技小院以张福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学科导师指导团队,带领一大批青年学子,致力于保护洱海,推进乡村振兴。目前,科技小院常驻教授有20多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200多名各地专家学者经常来小院交流调研。他们在这里践行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要求,把论文写在洱海边。

苍山洱海的美景闻名遐迩,但近年来,洱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护洱海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创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赢的国家样板。”张福锁院士提出了“洱海科技大会战”计划,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打响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

图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古生村科技小院供图

建立科技小院最初的目的,就是治理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科技小院联合全国顶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团队,在古生片区构建了“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精准监测体系,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全时空全过程防控技术模式建设。详细调查了古生片区土壤本底、农田、村落、水系等基础信息,过去一年投入人员1000多人次开展水量水质同步监测,获取相关指标20000余个。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许稳表示,目前,已摸清了主要农业源污染排放特征、区域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及贡献,初步揭示了面源污染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并建立起面源污染来源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为下一步的综合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纵七横’的监测网络,涵盖从苍山清水源头,经农田和村庄,到洱海入湖的各类污染迁移路径,与常年保持I-II类水质的阳溪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设置采样点,专家团队已定量了各类污染源的入湖量。”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勇介绍,后续科技小院将开展示范工程运行及效果评估,并逐步开展洱海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规划与工程应用。

洱海边,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立此存照”的地方,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总书记的嘱托,时时在耳边回响,鼓舞着我们把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洱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群众增收,努力打造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湾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军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努力方向。正如大理州委常委、大理市委书记字德海所说,“小院瞄准的是环境保护大课题,小院书写的是乡村振兴大文章。”

沃野平畴,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在治理洱海污染的同时,绿色高值(即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降污与农产品高产值的有机统一)问题也进入科技小院的视野。古生村的田地里,划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块。常规有机方案、有机优化方案、绿色生态方案……走近一看,每个田块前竖着一块牌子,上面详尽记录着种植作物品种、施肥类型与用量等绿色生产技术要点。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正雄教授坦言:“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古生村的村民们种植的作物要么高值不绿色,如蔬菜等能卖出好价钱,但却污染风险大;要么绿色不高值,如水稻等农作物,污染小了,产值却上不去,卖不上好价钱。”如何实现污染少、成本低、产量高、收入好,“鱼和熊掌”兼得?古生村科技小院科研团队与当地企业、农民合作,在古生村片区以水环境安全阈值为卡口,以周年作物亩产值万元为目标,打造“水稻+”、“烟草+”、“周年油菜薹”等绿色高值协同的种植模式。

过去一年,绿色高值种植平台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丛汶峰联合多位专家,基于洱海土壤、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创制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6个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帮助村民增产增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院师生在2022年首次开展绿色生态水稻种植,亩产达808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30%左右;同时,绿色生态优化模式减少农田磷、COD等径流排放50%左右。

图为张福锁院士团队师生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古生村科技小院供图

古生村是一个拥有1800多人口的大村,但缺乏主导产业,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既要保护洱海,又要促进村民致富,除了发展绿色高值种植业,科技小院还从多个方面想办法。“我们联合政产学研多个主体,组建全国顶尖乡村振兴交叉学科队伍,基于村民生计、增收路径、发展困惑、村集体经济等古生村乡村振兴的重点问题,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努力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介绍。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驻扎农村和产业一线,与村民、政府、企业、合作社 “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目前,科技小院在村里开展了20余场居民用水和垃圾分类等科普培训,开展电商直播和培训,提升农业从业者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挖掘和打造村落能人,让“头雁”带动村民致富。累计建立15所田间学校,招收了260余名学员,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系统培训。

大量的科研人员、教师和青年学生进入古生村,为古生村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收入。今年,村里有年轻人开始回归,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村里做起了生意。也有留守老人改造自家的房子准备出租,以此增加收入。

“白族刺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把它传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师生帮我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我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古生村村民杨金鱼开心地说。科技小院组织村民开展多种具有鲜明农耕特色的文化和文娱活动,对古生村100余户古院落、土木结构进行调研,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态”,打造古生村文旅亮点,弘扬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调研时的指示,为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直激励我们沿着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前进。”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对调研组说。他表示,洱海是大理、云南乃至全国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以科技赋能洱海保护,着力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将洱海这张生态名片擦拭得更加鲜亮,更加彰显了大理乡愁文化品牌,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索了值得推广的有效路径。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在努力用科技力量为这幅独特的自然美景留驻洱海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些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奋斗在村屯农家科技小院的青年学子们,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奋力描绘着最美青春画卷。

(采写:陈有勇 王丹 蔡春玲 魏天舒 郭冰娜 刘祥元 刘畅 审核:马建辉)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4244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