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合肥 “有为”就“有位”

合肥在线2023-08-07  134

导读:8月3日,一场“学霸含量”极高的座谈会在合肥市人社局举行。座谈会的主角是一群来自全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他们就读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分享了他们近6周的实习经验。这个夏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合肥。原来,为进一步实…

8月3日,一场“学霸含量”极高的座谈会在合肥市人社局举行。座谈会的主角是一群来自全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他们就读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分享了他们近6周的实习经验。这个夏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合肥。

原来,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合肥先后与清华大学等14所国内知名高校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合肥基地”,为青年学子提供在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单位等实习机会。今年6月,23名博士生陆续到岗实习,与合肥“亲密接触”一个多月,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让我们走近这群博士生,听听他们的“合肥印象”。

清华大学 李曼茜:

把合肥拼在“行万里路”的拼图上

棕色长发、黑色背心配上白色牛仔裤,清爽靓丽的李曼茜潮味十足,初次见面应该很难猜到她是研究电力与机械的电机系博士生。

李曼茜在安徽国风新材料有限公司实习,专业对口、一线实践,她形容自己今年夏天跳出了“理论知识的象牙塔”,真正和市场、应用“接轨”了。“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夏天,我把合肥拼在了我人生的‘万里路’拼图上。”

“这次实习让我见识到了庞大的企业内部是如何建立起技术秩序,又是如何攻克技术开发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李曼茜说,与企业对话,于一线实践,她重新理解了“科技”到底是什么。“原先觉得新技术是一项项实验数据的迭代转化,然而在合肥,我很深刻地感受到技术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对社会做出贡献。”

在李曼茜的脑海中,对合肥的印象就是新闻报道里的“养人之城”,但这里为什么“养人”,她从没想过认真探究。借着这次实习机会,她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

“各类聘用、激励制度和保障机制都体现了合肥对人才的呵护,合肥和科大的互相哺育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李曼茜说,她实习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大部分都毕业于中国科大,公司的很多研发项目也与中国科大建立了合作。实习之余,她也走访了多家科创企业,发现不少企业都是“中科系”。

“合肥的战新产业离不开中国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科大的壮大离不开合肥的倾力支持。”通过走访,她观察到合肥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携手培养人才的“合肥模式”,让更多人才在合肥沉淀下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孙雄韬:

愈发倾向毕业后到合肥“安家”

孙雄韬是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博士生,今年夏天在合肥百大集团实习。利用所学知识,他为这个合肥的“老牌”商业公司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现在新零售行业前景很好,所以我就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对公司的销售进行未来预测,并且分析出当下零售亮点和特色,向新零售转型。”孙雄韬说,在学校做研究,总觉得自己的视野不够广泛、落点不够具体,这次实习经历为他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支撑,更重要的是,让他更加坚定了“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的态度。

在合肥的时光,最让孙雄韬感受深刻的却是生活幸福度。“因为我喜欢打篮球,所以这段时间我几乎把合肥老城区的篮球场打了个遍,感觉合肥的健身场所真的很多。”孙雄韬笑着说,自己常去合肥不同的篮球场里“混圈子”,虽然自己是陌生面孔,但大家都很快接纳他,一起组队打球,幸福感简直“拉满”。

孙雄韬是安徽安庆人,来合肥的次数并不多,这次“幸福度”极高的实习经历,让他愈发倾向毕业后到合肥“安家”。

清华大学 徐灿:

再识家乡满心自豪

徐灿是社会科学学院21级的博士生,在瑶海区发改委实习的一个半月里,他主要参与区里双碳工作的推进。今年暑假,算是他读博后留在家乡时间最长的一次假期。“外出求学,家乡便只有寒暑。”徐灿有些唏嘘,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但这几年却与家乡的相处时间并不多。

6周的实习时光,让他刷新了对家乡的印象。“比如说到瑶海区,我原本一直带着这里是重工业基地的传统印象,通过实习,我感受到瑶海打造‘东部新中心’所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也感受到合肥整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徐灿总结,在合肥的实习,是追问“合肥模式”的经历,也是一次再识家乡的经历。

他告诉记者,在合肥上学时,他常走徽州大道和南二环路,堵车是常态,今年,再驶入南二环,宿松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让他的通行便利许多。还有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变多了,停车更方便了,街景更靓丽了……种种变化让他满心自豪。

“因为这次我也担任了博士生实习团队的队长,空闲的时候带着小伙伴们逛合肥,去了三河古镇,转了巢湖湖畔,吃了小龙虾、詹记桃酥,喝了卡旺卡,这些都是我们合肥的‘名片’,各有各的特色,递出去的时候都是骄傲。”

“合肥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我们都能看到它在积极解决、茁壮成长。”对于家乡的发展,徐灿充满着期待:“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新科技‘生’在合肥,汇涌成产业吸引源源不断的青年学子。”

武汉大学 可天浩:

用大脑认识了合肥用味蕾爱上了合肥

可天浩是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家在湖北,实习的单位是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这份工作从公文书写、媒体对接到基层调研等,让他这个“外乡人”快速了解了合肥。

“合肥给我的印象就是‘后发制人’和‘质朴’。”可天浩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合肥,在此之前,在网上看过许多分析合肥发展的文章,怀揣着好奇,他主动报名了学校与合肥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身处这座城市,他听到最多的话是“人才‘有为’就‘有位’。”比如针对重点产业人才,合肥提供免费租房、补贴购房、岗位补贴、柔性引才奖补等措施,让来肥的各类人才安居、就业两不误。又比如合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对干部的考核是“选贤任能”,选用使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干部。

在合肥实习的日子里,可天浩和同学们也感受到了许多政府温暖。“从出行的车费报销到实习方向的指导,合肥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我开始爱上合肥了。”可天浩说,自己用大脑认识了合肥,用味蕾爱上了合肥。“合肥的小龙虾太好吃了,我们有同学来这实习长胖了10斤。”他笑称,如果再有机会,他要吃遍合肥。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张雨瑶/图

实习生 刘君怡 曹钰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485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