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承古今 文华耀东方——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之际

合肥在线2024-05-19  76

导读: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载千年凝思;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5月18日,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

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载千年凝思;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

5月18日,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文脉悠悠,气象万千。以博物院这所“大学校”为依托,陕西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和文明传承。丰厚的文化遗产被不断活化利用,成为人们滋养精神、涵养自信的重要来源。  

探馆寻根 感知文化遗产魅力

立于渭北五陵原上,举目四望,秦咸阳宫遗址等宫殿基址星罗棋布,汉高祖长陵等帝陵青冢屹屹。

2024年5月13日拍摄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不远处,以“高台榭、美宫室”的秦汉宫殿建筑为外形的陕历博秦汉馆拔地而起。主馆区七座建筑如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廊道相连。从空中俯瞰,古老遗址与现代场馆交相辉映,引人注目。

走进秦汉馆,一幅幅生动史料、一件件珍贵文物,无不展现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历久绵长。

“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部通史,秦汉就是其中璀璨的篇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的奠基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陕历博馆长侯宁彬说,秦汉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集中展示秦汉文明、引导观众坚定文化自信,是秦汉馆的使命。

2024年5月6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拍摄汉代彩绘陶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创新——文化力量的展现”“互鉴——中国对世界的探知”……探馆寻根,文明发展的脉络跃然眼前。

“秦汉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叙事方式,其中‘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从政治、文化、交流等6个方面,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天下同一”展览策划人彭文说。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内展出的石铠甲及石胄(2024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石铠甲、鎏金铜蚕、杨家湾西汉兵马俑……追本溯源,“秦月汉关”的样貌被清晰呈现。

“‘天下同一’展的730多件(组)文物中,90%是首次展出。”陕历博陈列展览部主任任雪莉说,一件件展品,讲述着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

自去年底试运营以来,秦汉馆已吸引30多万游客先睹为快。“五一”假期,云南游客李骏超专程到此参观,“秦汉气象令人神往,心中对中华文明的骄傲,油然而生”。

2024年5月6日拍摄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古今一脉,文韵悠长。在秦汉馆所在的陕西西咸新区,302平方公里的秦汉新城里,一条串联起秦咸阳宫遗址、渭北9座西汉帝陵的文物主题游径“大汉紫道”蜿蜒而去。咸阳市民李刚在此骑行,一路邂逅秦宫汉墓,“就像和历史对话,这种‘穿越感’让我着迷”。

“秦汉新城视文化遗产为财富,坚持大遗址保护思路。‘大汉紫道’依托既有道路,以帝陵景观保护和文化展示为核心,将教育、观光、休闲融为一体。”秦汉新城文保办主任马培元说。

2024年4月23日,食客在秦汉新城刘家沟村农家乐就餐。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沉睡千年的遗址,也不断造福周边群众。秦汉新城刘家沟村办起20家农家乐,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古游客。担任文保员20多年的秦汉新城窑店村村民何银红还兼职做起导游,“抓一把黄土都是历史,讲解时,自豪写在我的脸上”。

亘古亘今 千年文脉润生澎湃动能

秦汉馆内,一台互动装置前,身穿汉服的游客与屏幕中的秦汉人物形象相对而立,相互拱手作揖。

20公里外,灞河岸边,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火爆出圈。秦俑、汉服等经过现代舞台演绎,触动文化基因。

跨越时空的致敬,亦是文明的传承与共鸣。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我们打破博物馆边界,将文物、遗址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开发文化产品、嵌入公共空间。”侯宁彬说,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正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2024年5月6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陶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古为今用,国潮风起。以国宝杜虎符为原型创作出如意、书签等工艺品,秦代瓦当被印上徽章,汉代陶俑变身卡通形象……陕历博与多家文化企业合作,开发出上千款文创产品,备受欢迎。

2024年4月23日,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一款由杜虎符开发而成的文创手工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在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采集的6000余件秦汉文物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创产品研发灵感。“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才能塑造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长田琳有感而发,“守正就有了根基,创新更能建立与生活的连接。”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幅融通传统与时尚的画卷,正在三秦大地铺展——

龙首原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见证世事沧桑。千年前的汉家宫阙化作尘埃,而非遗展演、投壶蹴鞠等传统文化活动,却为游客构建出亲近历史的空间。

大雁塔下,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人头攒动。酒肆茶铺鳞次栉比,霓裳羽衣舞步翩翩,“李白”邀游人吟诗作对……开业两年来,这个唐风主题乐园吸引游客逾400万人次,成为古都新名片。

2024年2月2日,游客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观看长安灯会。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文化之美,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中孕育出蓬勃之力。今年一季度,陕西接待国内游客2.1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0%和64.73%。

“历史遗址与现代都市奇妙嵌套,我感受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行走长安,满街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是呼和浩特游客郭伟眼中最美的风景。他与着汉服的女儿访名胜、观演艺,乐在其中。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说,通过守正创新,文物、古迹、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活起来”,成为人们心中的黄钟大吕。

开放包容 为文明发展注入活力

40年前的这个故事,听秦汉馆讲解员娓娓道来,依然感人。

1984年12月,陕西省石泉县农民谭福全在河中淘金,发现一枚与真蚕大小相仿的鎏金铜蚕。他毫不迟疑,借来路费前往西安,将之上交文物部门。

如今,这枚汉代文物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秦汉馆中,无声诉说着古老丝路的故事。

2024年5月6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文物汉代古船“丝路一号”。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展馆核心地带,出土自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的古船“丝路一号”历经风雨,接受访客的惊叹。

“船板用料是我们当地的榆木和槐木,却使用了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广泛应用的木榫板和木钉拼接方式。”讲解员金霄说,中西合璧的古船,是文明互鉴的力证。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王朝开始联通世界。”秦汉馆区部主任许晨说,秦汉是中国打开国门探知世界的重要时期,开放包容也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往事越千年。丝路沿线,文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3年3月,一场“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开展,包括10件秦兵马俑在内的124件(组)文物精品成为这座小城的“顶流”。展览期间,参观人数超过28万人次。

2023年3月28日,观众在西班牙阿利坎特参观“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 摄

亲眼看到兵马俑,当地观众胡安兴奋地说:“我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希望更多中国文物来到我们身边展览,让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胡安的心愿渐成现实。

“文物是文化交流的一张金色名片。”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说,在联合考古基础上,陕西正高质量推进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设。而展现秦汉文明的魅力,将是今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89场次文物展览;西北大学考古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中外联合考古;2023年,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文化遗产合作平台愈发宽广。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陈战峰说,秦汉时期多元一体国家格局的构建、思想文化的变迁、文明交流的开展,都对中华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辉煌的秦汉历史是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生动教材,也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启迪。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6504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