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记者 刘坤《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8日 11版)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图为记者在招待会上提问。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
记者 刘坤《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8日 11版)
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图为记者在招待会上提问。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10月1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进行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赵辰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国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建设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伟大成就,是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实现的,的的确确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从目前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要看到,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基础条件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我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赵辰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
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企图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我国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当前,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迈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丛亮: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
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
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3万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能够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
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之相比,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任京东: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供给体系逐步完善,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不仅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而且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我国发展的传导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一是扎实抓好固本强基。坚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加快储备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
二是扎实抓好有序替代。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
三是扎实抓好风险管控。继续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等预警机制,不断加强应急保障电源、管网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济、多能互补水平,持续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能源安全供应,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记者刘坤整理)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提高7.2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
今年1—8月,我国利用外资8927.4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3.6%。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849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