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刚刚结束十月观鸟课程的“90后”自然教育者胡文珏正马不停蹄地赶往四川省成都市,为两个月后的寒假生态旅行设计路线。
5年前,当胡文珏将目光从河流环境保护研究转向自然教育领域时,很多人甚至对“自然教育”这个词感到陌生。
胡文珏在合肥方兴湖公园给孩子们上观鸟课。(受访者供图)
胡文珏是安徽省合肥市较早从事自然教育的“新职人”之一。大学期间,学习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他加入环保社团,开始接触自然教育。2017年,他在合肥创办闻啼鸟自然教育工作室。
近年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传播生态环保理念为目标的自然教育也成为新职业,在中国蓬勃兴起。“胡文珏们”把自然当成课堂,向孩子们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露珠想给蜘蛛一个惊喜,蜘蛛回来一看,呀!自己的家挂满了小珍珠。”这是12岁女孩秋天作的小诗。
秋天是胡文珏最早的学员之一,从5岁起就跟着胡文珏走进大自然,辨识植物的茎叶花果、观察鸟类迁徙、夜探森林公园、体验农耕劳作。“很多人忘记了自己原就生在大自然,而我经常觉得自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斑头雁。”秋天说。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胡文珏说,在从事自然教育的工作中,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柘皋河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参观鸟类展览。(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在胡文珏的“朋友圈”里,近几年,从事中小学及学前教育的教育者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公办学校开始增设自然教育课程。
在合肥市阳光小学课后实践基地里,一块30平方米的小菜园是孩子们每天放学后探索自然的乐园。校长王玲接触了自然教育后,萌发将“自然是我师,我是自然友”的理念融入学校课程设计当中的想法。
“自然教育的核心在于积极引导公众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观念,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需要从小树立。”王玲认为。
自然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有着丰沃的“土壤”。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各级各类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纷纷“探路”,发掘自然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
27岁的杨帆3年前创办合肥地球日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初期从事古生物化石修复实验室设备研发与化石保护工作。“从事地质行业让我思考,过去很长时间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而我可以为自然做些什么?”杨帆决定转向组织青少年地质研学活动。
2022年10月4日,孩子在杨帆讲授的琥珀打磨课上展示琥珀。(受访者供图)
利用周末假期,杨帆会带着学生到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科考,通过寻找几亿年前留下的宝藏、亲眼见证资源过度开发之痛和生态修复之变,让那些矿山化石不再冰冷。
从无意识地索取到有意识地保护,杨帆明显感受到,参与者的观念正在改变。“以前孩子们喜欢的恐龙多来自国外影视作品。现在他们知道,三叠纪早期有名的巢湖鱼龙化石就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杨帆说。
合肥市阳光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地质博物长廊前了解古生物知识。(受访者供图)
临近入冬,候鸟陆续南迁。10月中旬,巢湖鸟类多样性调查负责人虞磊利用一周时间完成了全流域的鸟类科考。
虞磊表示,这些年从事鸟类科考和自然科普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巢湖鸟类增多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除了鸟类生境向好、越来越多珍稀鸟类从“稀客”变成“常客”“住客”,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虞磊笑称,一次夜间在巢湖边调查,他和队员们竟被当地群众当作非法捕捞者举报。
开展科考以来,虞磊的科考组已经在巢湖流域观测到鸟类274种,发现14种巢湖流域历史上没有记录过的鸟类。
2021年7月,虞磊(右二)在黄山野生猴谷和孩子们一同观鸟。(受访者供图)
当自然成为课堂,从体悟自然到尊重自然,是自然教育者眼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虞磊认为,自然教育符合大众新期待、新需求。
“只有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形成正向循环,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胡文珏期待看见,更多的人走上多样化的生态保护之路,成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员。(记者刘美子 曹嘉玥)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981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