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努力把巢湖打造成“最好的名片”

合肥在线2023-04-15  167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近年来,合肥奋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近年来,合肥奋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努力把巢湖打造成“最好的名片”。

“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

春日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林木葱茏,鸟雀啼鸣,樱花、油菜花、二月兰等竞相盛开、争奇斗艳。

趁着春光,前往公园踏青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盎然春色的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

3月24日清晨7:30,后勤安保队队员王林开启了一天的巡逻。在公园西侧的乌桕林边,王林发现几根枯树枝被一夜的春雨压弯,摇摇欲坠,他连忙用工具将其清理,消除安全隐患。

午后,游客渐渐多了起来,王林和队友开始了又一轮的巡逻。“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看到路面或河面有垃圾,除了专门的保洁人员,工作人员看到也会主动捡起来,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王林说。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全面实施全域十年禁渔。王林是巢湖第一批“上岸”的渔民。不打渔,能做什么?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向这批渔民伸出了橄榄枝,让他们成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员。

如今,王林除了日常在公园值班外,还加入了护渔队,一方面开展巡逻,劝导违法捕鱼行为,另一方面,打捞岸边水草和水面漂浮物,化身“巢湖卫士”。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王林摆脱了起早贪黑的打渔生涯,过上了安稳幸福的小日子。

三年多来,合肥始终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落实十年禁渔工作:改渔政监管“单打独斗”为“多手联弹”;不断更新渔政监管技术装备;将禁渔防线从湖上提前到岸上、市场上、餐桌上……禁渔三年,成效显著,如今“湖中不捕,市场不卖,群众不吃”已成为巢湖新常态。

城湖共生 打造生态福地

巢湖之滨,游人如织。八百里巢湖风光旖旎、碧波荡漾。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湖边湿地嬉戏觅食。

近年来,合肥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投资近百亿元、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去年,合肥实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重点实施节水养田、治河清源等8类措施37个子项目,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针对蓝藻水华这个难题,合肥组建常态化蓝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建立巢湖蓝藻数据信息工作平台,加大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建设,吹响治理蓝藻“集结号”。

经过系统治理,去年巢湖水华累计发生面积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初步建成蓝藻水华应急防控体系,首次出现蓝藻打捞能力远大于蓝藻繁殖速度。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巢湖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月,全湖平均水质重现Ⅲ类,南淝河水质也好转为Ⅲ类。

“随着巢湖禁渔、蓝藻治理等措施的实施,巢湖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好,鱼类资源越来越丰富,给候鸟们提供了大量食物。”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专家虞磊说。

据统计,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562种,环巢湖鸟类种群创有数据以来最高纪录,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已然成为“鸟类天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2年,合肥GDP达1.2万亿元,巢湖污染不增反减。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比翼齐飞。与此同时,合肥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总抓手,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培育具有合肥特色的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记者 潘子璇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5ihefei.com/read-4013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